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9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68篇
综合类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FT-NIR)光谱技术,以94份具有代表性的长牡蛎鲜样组织样本的近红外(NIR)数据和其对应的化学真实值数据为基础,研究了NIR技术预测长牡蛎鲜样组织中水分、糖原、总蛋白质、总脂肪、锌、硒、牛磺酸和灰分8种成分含量的可行性,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建立了以上8种成分的NIR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交互验证和外部验证。结果显示:该实验所建立的长牡蛎鲜样组织肉质性状8项主要指标中水分、糖原和总蛋白质3种成分的NIR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建模集相关系数(RC)为0.9625—0.9902,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为0.9342—0.9863,外部验证的相关系数(REV)为0.9734—0.9915;但总脂肪、锌、硒、牛磺酸和灰分含量的建模效果不佳。实验结果表明,可以运用NIR技术快速、大批量地分析长牡蛎鲜样组织中的水分、糖原和总蛋白质3种成分含量;分析过程无需使用化学试剂,实验成本低,且对环境无污染。长牡蛎NIR多种成分含量模型的建立,对开展长牡蛎肉质分析、肉质性状选育、育种世代的鉴定及种质资源评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2.
Glycogen, a polymer of glucose,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toring energy. It is degraded by glycogen phosphorylase (GPH) and hexokinase (HK), glycogen phosphorylase, and hexokinase cDNAs (Ca-GPH andCa-H...  相似文献   
183.
为了研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二倍体和三倍体壳体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养殖20月龄的二倍体和三倍体个体各75个,分别测量它们的壳体性状(壳高、壳长和壳宽)和体质量(全湿重和软体重),并进行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二倍体和三倍体的软体重变异系数都最高,绝大多数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全湿重和软体重的相关性较高分别为0.866和0.67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壳长、壳高和壳宽对二倍体长牡蛎全湿重的影响相当,其中壳高最大,直接作用系数为0.474,对软体重影响最大的是全湿重,直接作用系数高达0.780;壳宽对三倍体长牡蛎全湿重的影响最大,直接作用系数为0.471,壳高和湿重对软体重的直接作用系数分别为0.348和0.367;对长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全湿重和软体重分别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其r2值均小于0.85,说明存在对质量性状影响较大的其他因素。本研究为不同倍性长牡蛎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4.
太平洋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软体肉重和生化成分含量的周年变化表明,牡蛎 软体肉重和3种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与牡励繁殖季节密切相关。三倍体周年软体肉重,糖元和脂类含量均比二倍体高,水分含量比二倍体低,三倍体蛋白质含量在1-7月份比二倍体低,8-12月份二倍体高。  相似文献   
185.
低温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低温休克法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实验结果表明,2~7℃的低温均可获 得三倍体,其中4~5℃的效果较好,最优水平组合为,处理温度为4~5℃,处理时刻为受精 后15min,处理持续时间为15min,最高三倍体率为36.8%。影响三倍体诱导率的3因素的顺序为处理持续时间→处理时刻→处理温度。  相似文献   
186.
对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呼吸和排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贝的体重对两种贝类的耗氧率和氨排泄率都有明显的影响,且两因子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海湾扇贝的耗氧率(QO,mg/g·h)和氨排泄率(QN,μg/g·h)与温度(T,℃)和湿重(W,g)存在下列关系:QO=0.046W-0.2721.08T,QN=6.79W-0.3271.03T;太平洋牡蛎的耗氧和氨排泄率与温度、湿重存在下列关系:QO=0.085W-0.1301.06T,QN=2.66W-0.2361.01T。  相似文献   
187.
1996~1997年,在进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一定数量的四倍体。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染色体倍性鉴别采用染色体计数法。(1)三因素四水平L16(45)正交设计。试验平行重复2次。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40.0±0.0%。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诱导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精卵混合20min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1的海水中10min;决定四倍体产生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6-DMAP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2)三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设计。试验平行重复3次。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9.6±4.9%。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50%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1的海水中15min;决定四倍体产生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诱导时机→6-DMAP浓度→诱导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88.
牡蛎是重要的养殖贝类,营固着生活,能聚集形成牡蛎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成体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将牡蛎从附着基上剥离下来,去掉其左壳腹缘端的表面鳞片并打磨平整,露出棱柱层,将其紧密粘合于水泥砖、橡胶片、磨砂玻璃三种固着基表面,背缘端用水泥固定,观察并记录牡蛎贝壳的修复及再固着情况。结果发现:左壳损伤后,在贝壳边缘会生长出新的透明壳膜,此时壳膜虽然会紧靠固着基表面生长,但却不能再次固着;将牡蛎从固着基上剥离下来,在三种固着基表面均未发现有“附着斑”形成。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左壳损伤后贝壳修复的分子机制以及不能再次固着的原因,对长牡蛎左壳损伤后的外套膜转录组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损伤后的第1 d、第5 d、第9 d、第13 d、第17 d和第21 d,左侧外套膜中差异上调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在TGF-β等信号通路,而下调表达的基因显著富集在对温度以及对非生物刺激反应相关通路。通过基因表达数据,还发现壳损伤后Cgfmp、CgTyr、EGF-P1等与黏附相关的基因呈下调表达,这可能是导致成体长牡蛎无法再次固着的原因。长牡蛎贝壳损伤后再固着能力的研究,为贝类生物矿化、附着等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9.
采用改良的DMEM(HG)培养基,建立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鳃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包括鳃组织块培养法和胰酶消化培养法。结果表明,组织块培养法接种6 h后,细胞开始从组织块中迁出,细胞形态较小,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3~6μm。培养至3 d时,细胞在组织块周围形成生长晕。培养至6 d时可进行细胞传代,本次实验细胞已传至第6代。胰酶消化法接种约2 h后,细胞逐渐贴壁,从形态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小型细胞,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3~6μm,数量多,增殖速度较快;另一类为大型细胞,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10~20μm,部分细胞内部含有颗粒,数量较少,增殖速度较慢。培养至2 d时可进行细胞传代,传代培养物中的优势细胞皆为小型细胞。本次实验细胞已传至第6代。  相似文献   
190.
以长牡蛎和熊本牡蛎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利用DAPI染色观察了长牡蛎和熊本牡蛎正反杂交的受精卵在受精,减数分裂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在长牡蛎♀×熊本牡蛎♂正交组,熊本牡蛎精子进入长牡蛎卵子后,激活卵子完成2次减数分裂,同时,精核出现了两次明显的体积膨大扩散过程。但是,大部分受精卵不再继续进行胚胎发育。在熊本牡蛎♀×长牡蛎♂反交组中,受精卵内核行为的变化与正交组相同。正反交组的胚胎发育过程都具有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对各实验组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幼虫阶段,杂交后代的壳高、壳长均明显小于自交组;长牡蛎♀×长牡蛎♂自交组(GG)和熊本牡蛎♀×长牡蛎♂杂交组(SG)的存活率高于长牡蛎♀×熊本牡蛎♂杂交组(GS)和熊本牡蛎♀×熊本牡蛎♂自交组(SS)。稚贝和成贝阶段,杂交组子一代在壳高、壳长和存活率3个生长指标上均小于自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